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法規內容

法規名稱: 臺中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場址相關污染調查改善計畫暨土壤污染評估調查及檢測資料審查原則
公發布日: 民國 105 年 11 月 07 日
修正日期: 民國 110 年 03 月 18 日
發文字號: 中市環水字第1100025295號 函
法規體系: 臺中市法規/環境保護類/行政規則
圖表附件:
法規功能按鈕區
一、臺中市政府環境保護局(以下簡稱本局)執行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場址
    相關污染調查、改善計畫審查工作,為提昇計畫及報告資料品質,促
    進審查效率,並提供本局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場址改善推動小組(以下
    簡稱推動小組)審議之參酌,及規範本局認定事業辦理土壤污染評估
    調查及檢測資料審查(備查)中,免辦理土壤採樣檢測之一致性條件
    ,特訂定本審查原則。
二、本審查原則之適用對象,係指依「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以下簡
    稱土污法)」所提出之控制計畫、整治計畫、應變必要措施、調查評
    估計畫、調查評估結果、執行進度報告及改善完成資料、土壤污染評
    估調查及檢測資料等。
三、提送審查之控制計畫、整治計畫及調查評估計畫、執行進度報告及改
    善完成報告等,應依照土污法與該法施行細則、控制(整治)計畫撰
    寫指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場址改善審查及監督作業要點等規定及格
    式(參考附表一檢核表),推動小組並參考本審查原則實施審查;本
    局得邀請計畫簽證技師參加審查會議進行必要之說明。提送審查之土
    壤污染評估調查及檢測資料,應依照土壤污染評估調查及檢測作業管
    理辦法(以下簡稱檢測作業管理辦法)規定。
四、依土污法第七條第五項採行應變必要措施者辦理場址污染改善,僅限
    於污染預估一年內可完成改善之場址適用。
五、控制、整治或應變必要措施計畫中應說明污染物、污染範圍、污染程
    度及場址範圍外之污染調查情形,據此建立污染場址之概念模型,調
    查顯示污染若已擴散至場址範圍外時,場址內及場址範圍外之污染區
    均應納入改善範圍。
六、控制、整治或應變必要措施計畫應依附表二格式篩選場址適用之各類
    改善工法,包括:技術原理、是否適合場址水文地質、是否適合場址
    污染特性、是否有全尺寸實廠整治實績、對環境衝擊是否可接受、實
    際施作之可行性、設置操作與維護費用及篩選結果,篩選後,並具體
    說明所採用及備用工法之原理(含改善原理系統示意圖);改善工法採
    新穎工法者,應提供該工法國內外應用案例及成效說明。污染改善技
    術採用兩種以上工法,其內容應包含下列事項:
    (一)以流程圖、甘特圖等圖像或表格等方式說明各改善工法連結順序
        與變更時機。
    (二)各污染改善技術之操作期程規劃。
    (三)如為分區採不同工法者,應以平面圖說明各工法操作範圍。
七、污染改善工法涉及開挖者,其內容應包含下列事項:
    (一)應載明污染土壤之開挖位置、深度、範圍及開挖順序與暫存區位
        置,並以平面配置圖面標示說明。
    (二)最終開挖底面或邊界應依污染物性質選擇合適之篩測工具,確認
        開挖邊界或底面之污染物濃度無超過法規標準之虞。
    (三)現地開挖之污染土壤暫存堆置者,其下方應有適當鋪面或以太空
        包盛裝,不得直接接觸地表土壤。
八、改善工法涉及現地翻轉稀釋者,應說明土方平衡計算結果及預估最終
    稀釋濃度。任一重金屬濃度達管制標準三倍(含)以上者,應同時搭配
    其他工法實施;土壤涉及揮發性有機物或汞污染者,不可採現地翻轉
    稀釋工法。
九、改善工法涉及客土回填或客土混拌稀釋者,其內容應包含下列事項:
    (一)須檢附客土來源證明文件,且證明文件中須載明出土數量。
    (二)客土每二百立方公尺至少進行一組土壤污染物篩測,篩測樣品數
        以無條件進位法計算。
    (三)檢測項目應至少包含土壤污染管制標準所列八項重金屬。
十、採用土壤氣體抽除(SVE)整治工法者,應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應說明抽氣井數量、位置、開篩深度及地下水位之影響,並評估
        抽氣影響半徑及涵蓋範圍。並以平面配置圖說明。
    (二)尾氣處理系統進氣端應加裝採樣閥(孔)及流量計,定期監測、量
        測及計算污染物去除效率,並於進度報告及改善完成資料中說明
        。
十一、改善工法採用地下水曝氣技術(AS)者,應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說明注氣井數量、位置、開篩深度及地下水位之影響,並評估
          曝氣影響半徑及涵蓋範圍,並以平面配置圖說明。
      (二)為防止污染擴散,本工法應同時搭配SVE或地下水抽除等工法
          ,如有搭配工法使用,應有案例之成效說明。
      (三)系統運轉期間應每日記錄各注氣井注氣壓力、操作時間及流量
          等,並於進度報告及改善完成資料中說明。
十二、改善工法採用放置或注入氧化還原藥劑、介面活性劑、營養鹽、碳
      源、微生物製劑或其他物質者,除依控制(整治)計畫撰寫指引規定
      內容撰寫及檢附物質安全資料等文件外,並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說明注入井數量、位置、開篩深度及地下水位之影響,並評估
          影響半徑及涵蓋範圍,並以平面配置圖說明。
      (二)系統運轉期間每日應記錄藥劑用量及相關水質參數,採非重力
          流加壓注藥者需記錄各井之注入壓力,並於進度報告及改善完
          成資料中說明。
      (三)依環境用藥管理法規定,並應說明其人體與環境危害性。
      (四)採用厭氧生物還原脫氯工法者,應說明後端降解產生污染物之
          對應處理措施。
十三、改善工法使用離地生物堆復育土壤者,應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說明復育區範圍規模、位置及批次處理量。
      (二)底部應鋪設不透水布,並設置足夠高度之護堤及滲出水收集處
          理系統,污染物有揮發擴散之虞者應採行適當污染防制措施。
      (三)復育完成土壤應優先作為場址回填用土。
十四、改善工法採用地下水抽除法、雙向抽除法或抽水井水力屏障等地下
      水抽除技術者,應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說明抽水井數量、位置、開篩深度及地下水位之影響,並評估
          影響半徑及涵蓋範圍,並以平面配置圖說明。
      (二)應評估抽水量,並說明地面暫存空間位置、暫存量及廢水處理
          設備之規劃。處理方式不得以與無需處理即能符合放流規範之
          水體混合稀釋至符合標準。
      (三)地下水抽出地表處理後回注地下水體者,僅限於非屬飲用水水
          源水質保護區或其他需保護地區之地下水體,回注地下水體者
          應符合「注入地下水體水質標準及有害健康物質之種類、限值
          」。
十五、污染改善過程產出廢水(含整治區逕流廢水),其內容應包含下列事
      項:
      (一)產出之廢水應設置收集處理設備,其處理方式不得以與無需處
          理即能符合放流規範之水混合稀釋。
      (二)廢水直接納入場址既設事業廢水處理系統處理者,應檢附水污
          染防治許可說明列管污染物處理能力,並依水污染防治法相關
          規定辦理。
      (三)污染改善過程產出廢水經收集處理者,每月至少檢測放流水水
          質一次,監測項目應包含溫度、pH、SS、BOD、COD、場址污染
          物。
      (四)場址污染物非屬放流水標準管制項目者,均應納入放流水檢測
          項目,其排放濃度原則低於地下水污染管制標準。
十六、污染改善措施可能造成空氣污染者,其內容應包含下列事項:
      (一)氣體抽除排放尾氣應每日記錄抽氣量及操作時間,並以攜帶式
          光離子偵測器(PID)或火焰離子偵測器(FID)量測記錄備查
          ,防制設備尾氣濃度應低於二百ppm;採活性碳吸附處理者,
          氣體進入活性碳前之進氣及尾氣濃度應確實監控,並設置採樣
          孔供本局不定時查核,倘有排放尾氣大於進氣濃度或排放尾氣
          濃度達二百ppm時(如改善之污染物僅含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時
          ,應參考勞工作業場所容許暴露標準加嚴至五十ppm)應立即
          暫停操作,更換活性碳後始得再啟動,活性碳更換日期、數量
          等應記錄備查,並將檢測進氣、尾氣濃度及活性碳更換相關紀
          錄保存兩年於廠內備查,本局將不定時查核;廢棄活性碳應依
          廢棄物清理法相關規定清除處理。
      (二)場址周界空氣品質應符合空氣污染防制法相關規定。
      (三)現地開挖之污染土壤暫存堆置者,上方採行鋪設帆布或防塵網
          等防止粉塵溢散之措施。
十七、污染改善期程應依改善工法訂定具體污染改善查核目標,未達查核
      目標者須於次期執行進度報告中說明啟動備用工法或提出補強改善
      作為。
      前項分期實施之計畫,執行成效不如預期者,應於計畫期程截止前
      六個月前,依執行成果及當時可行技術調整改善工法,辨理控制計
      畫或整治計畫變更。
      應變必要措施執行期程於本局通知函日起算十二個月內完成,必要
      時得展延一次,展延時機原則應於屆滿前二個月前,且展延期限不
      得超過六個月。
      本局或推動小組會議得視查核目標落後狀況主動要求業者辦理控制
      、整治計畫或應變必要措施變更。
十八、實施自行驗證前,計畫執行單位於必要時應依最新現況提出調整後
      之自行驗證規劃。
      規劃內容應包含檢測項目、檢測數量、採樣點位置圖、採樣深度及
      樣品篩試等規劃,經推動小組審查同意後實施自行驗證。
      採現場復育土壤,且復育完成土壤留置場址內不回填原開挖區者,
      其復育土壤之自行驗證應每二百立方公尺至少進行一組土壤檢測,
      檢測樣品數以無條件進位法計算。
      第二次(含)以上之監督驗證之衍生費用,由計畫執行單位支付並
      應於計畫書中載明。
十九、污染物改善目標之污染物濃度未低於監測標準之場址,解除列管後
      之持續定期監測計畫後應依下列頻率辦理:
      (一)控制或整治場址涉及地下水污染者,每年應至少定期監測豐枯
          水期地下水各一次;土壤污染者每年至少實施土壤監測一次。
          期間自解除列管後為期二年。
      (二)檢測項目應至少包含場址公告列管污染物及其可能產生之衍生
          污染物。
二十、因場址特殊狀況,經本局或推動小組委員會議同意依個案調整或加
      嚴規範,不受本審查原則限制。
二十一、屬土污法第八條及第九條公告事業符合下列規定並檢附用地前手
        事業土壤檢測報告,本局得依檢測作業管理辦法第五條第二項第
        三款同意免辦理土壤採樣檢測:
        (一)自採樣日起事業用地內未從事任何運作行為。
        (二)採取適當圍籬、區隔、監控或防護措施,確保無排放、洩漏
            、灌注或棄置污染物於用地範圍內(提供切結書認定或其它
            足以證明之文件)。
        (三)土壤檢測位置已包含後手事業高污染潛勢區域,則土壤檢測
            項目相同部分可扣抵免測。